會議主旨


  •   「人文與科學知識之融合」乃是教育部為期4年之「數位人文創新人才培育計畫」,在培育創新人才過程中,所致力推動的工作。人文與科學知識的融合(consilience),雖經過去的多次嚐試,此二領域間之鴻溝仍十分明顯 (Slingerland and Collard, 2011)。當今之資通科技(ICT)和數位化革命既有可能加深其隔閡,亦有可能在適當的引導下促成其融合,而後者則是本計畫所戮力達成的目標。本計畫一方面以獎勵方式進行大規模課程設計實驗,鼓勵教師以創新方法將數位技術整合至廣泛定義的人文教育之中,一方面主辦WEDHIA國際研討會,連結國際產官學界的有志之士,共為此議題做出貢獻。

       WEDHIA 2019將循WEDHIA 2018之模式,以第十屆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國際研討會(DADH 2019)的衛星會議形式舉行。今年之主題為「數位人文與數位經濟:第二波知識融合」,玆說明如下:          

      雖然理想主義者對資通科技和數位化革命的興起感到期待,然懷疑論者則對之感到恐懼,但二者皆不反對,這波科技的變化,讓人文學科超越了其傳統範疇,並加深了其跨領域化。新興的網路空間已不僅是現實空間中人文知識的複製品,它已然成為人類「生活」的另一度空間,孕育出另一個新的、網絡化的人文學。而人類在「雲端」中所產生與所紀錄下來的思想、對話和行為,又不可避免地影響了現實空間中的生活,這兩個空間的交互作用,又為人文學者創造出另一片研究疆域,讓其能游走於這兩個空間交互的世界之中。

      而上面關於數位人文的論述也同時適用於數位經濟。網絡空間不再僅僅是為了促進實體市場的運作,它本身亦已然成為一個市場,而我們所見更多的,則是實體市場和網絡市場間的交織作用。在網絡空間中,資通科技的發展,使得庶民的一舉一動得以被紀錄下來,這又使得每一個人的獨特性可以展現出來。這樣的特性,促進了人文學中「由下而上(bottom-up)」 研究方法的發展,例如由下而上的歷史學(the bottom-up history);這樣的特性,在經濟上,使得「客製化」成為企業競爭的關鍵因素之一,而「客製化」就讓經濟的發展不得不回歸到人文和敘述(narrative),就如同Vernon L. Smith 和Bart J. Wilson (2019) 於 Humanomics 一書中所述。從這個角度來說,資通科技的發展,縮短了人文和經濟的距離,更啟動了人文和經濟的融合。

      在上面所描述的轉化和融合的背景下,本次研討會將延續WEDHIA 2018的主題,持續研究人文學科的教學創新及其對經濟和社會的意涵。然而,本次研討會的焦點,將從資通科技對人文學的影響,轉移到資通科技在跨領域對話及合作上的衝擊性角色,進而探究其對大數據時代下科學、人文和社會科學知識融合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