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徵稿


  • 國際大數據數位人文產學前沿應用教學研討會(WEDHIA 2020)乃是教育部為期4年之「數位人文創新人才培育計畫」(TCDH)中的一項重要活動,目的是促進人文知識與科學知識的融合(consilience)。雖然過去已有多次嘗試,但此二領域間之鴻溝仍十分明顯 (Slingerland and Collard, 2011)。當今之資通科技(ICT)和數位化革命既有可能加深其隔閡,亦有可能在適當的引導下促成其融合,而後者則是本計畫所戮力達成的目標。本計畫一方面以獎勵方式進行大規模課程設計實驗,鼓勵教師以創新方法將數位技術整合至廣泛定義的人文教育之中,一方面主辦WEDHIA國際研討會,連結國際產官學界的有志之士,共為此議題做出貢獻。

    過去兩年的WEDHIA (WEDHIA 2018, WEDHIA 2019) 都是以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國際研討會(DADH 2018,2019)的衛星會議形式舉行,然而由於WEDHIA的規模逐漸擴大,今年將以獨立會議的形式舉行,會期安排在DADH 2020的後一週。今年之主題為「數位社會下人文教育的新面貌:願景與挑戰」,茲說明如下:

    過去五個學期(106學年下學期至108學年度下學期),TCDH數位人文創新人才培育計畫已補助了124門課程,這些課程已被典藏在網路上,作為免費線上課程。這些課程提供了一些TCDH的實驗結果,從中得以探究我們最關注的幾個議題:數位時代對人文學的意涵為何?如何透過教學創新讓這些意涵紮根在人文課程中?如何在這個前途一片光明同時卻危機重重的數位時代中,賦予傳統人文學及社會科學一個全新的教學風貌?

    這124門課程中,的確有許多課程改變了本體論或方法論來轉化傳統的教學內容,將數位願景融入課程設計之中,教學上的創新使得學生能夠面對現今數位時代的各種挑戰。但儘管如此,若要持續再轉型,從Ver. 1.0到Ver. 2.0,仍充滿曲折與挑戰。這些挑戰,大體分成四個面向:組織跨領域團隊、選擇適合的工具、引導學生從零開始至沉浸於新課程中、以及透過業界或專家的協助來提升前三項的品質。這四個面項的成敗將決定一門課程最後是提升至Ver. 2.0的境界或仍停滯不前。

    我們誠摯邀請提交與今年主題以下四個面向相關(但不限)的摘要:

  • • 以各種視野探究人文與社會科學的新面貌

  • • 如何組織一個跨領域共授團隊

  • • 數位時代的願景與危機:工具與資料

  • • 學生場次(限受邀者)

    我們尤其鼓勵special sessions或panels的提案。

    以下針對這四個面向各別做簡短的說明:

    以各種視野探究人文與社會科學的新面貌

    我們歡迎您分享如何將數位願景融入嶄新課程的經驗和故事。我們也歡迎您從教學的角度來探討如何透過新方法,特別是透過新的本體論,將舊課程轉型為新課程的課程設式。我們邀請文學、歷史 、應用語言學、外語、博物館研究、地方歷史、地方創生、旅遊、長期照顧、音樂、藝術、戲劇、設計、體育、政治學、治理、公共行政、法律、法律研究、經濟學、心理學、管理、商學、金融、投資、通信、社群媒體、文化研究等領域的教師提交摘要。在這個面向的發表,講者需簡短回顧該課程的傳統授課方式,並說明如何演化出嶄新的課程。請同時探討以下議題:在新的課程設計中,數位工具、大數據以及產學合作做出了什麼貢獻?這門課程使用何種工具/資料?這個新的設計在知識上及實務應用上有何重要性?新課程被社會接受的程度?學生的反應如何?對未來的教師有什麼建議?

    如何組織一個跨領域共授團隊

    幾乎所有在TCDH下的課程都是跨領域的,這經常使得單一講師難以掌控整門課程,以至於需要仰賴不同專業的教師協助,而這也就成就了TCDH的共授文化。但我們少有機會讓這些跨領域的共授團隊來分享經驗。因此,我們邀請共授團隊來分享整個共同過程,從開始組織團隊到課(學)程設計上的分工,包括如何在技術的使用與知識的學習與發現間取得平衡、教學團隊合作的動態過程,像是科學與人文領域教師間在不同的 “兩種文化”(Snow, 1959, 1963)下,如何對話與合作。

    數位時代的願景與危機:工具與資料

    除了全面地描述課程的新面貌外,也必須對以(大)數據和工具為特徵的教學環境做個仔細的檢視。本面向的發表,須從工具和數據本身的角度,來討論數位時代為人文與社會科學的教學帶來什麼樣的願景及危機。這些工具包括但不限於:

  • • 程式語言

  • • 統計軟體

  • • 人工智慧、機器學習與自然語言處理

  • • 文字資訊提取

  • • 空間資訊處理

  • • 遊戲

  • • 視覺化

  • • 機器人、聊天機器人以及應用程式

  • • 虛擬實境、擴增實境與混合實境

  • • 商業分析

  • • 設計

    以「空間資訊處理」為例,TCDH觀察到空間思維日益受到人文學者的關注,但卻少受到社會科學家的關注。在人文學領域內,像QGIS、ArcGIS、谷歌地圖、故事地圖、甚至無人機和無人機的工具變得相當普遍;反之,在社會科學領域內,這些工具應可做更多的工作。我們歡迎提交摘要,介紹空間思維在社會科學的應用,以及如何促進人文和社會科學課程中使用空間工具的教學策略。

    再舉一例:由於TCDH其中一個重要目標是引導學生成為設計者或是製造者,也就是大家所知的「創客運動」(maker movement)。我們的教師使用的許多工具實際上都是為了促進科學、遊戲、設計、及軟體的普及性(democratization),例如Scratch、Unity、APP Inventor 2、Auduino,甚至是3D印表機。我們歡迎您投稿分享使用這些工具的經驗。此外,我們也鼓勵提交有關製造者文化、創客運動、黑客松(hackathon)、開源經濟(open-source economy)、並行生產(peer production)、共創、自造實驗室、地方創生、全球在地化以及社區設計的摘要。

    關於大數據,很多課程都已經讓學生接觸了社群媒體數據,並且也開始了與數據企業的合作。雖然大數據給人文學和社會科學帶來了革命性的改變,但學生甚至教師,常無法掌握到大數據的本質—包括從科學使用到倫理等面向的議題。當今新人文學及社會科學因著大數據越來越容易而增加的同時,卻是停下來反思這些改變的時候,始能決定下一步要朝哪個方向前進!在此主題下,我們歡迎提交摘要,探討課程設計中使用大數據的所有議題,包括它的願景和進展,也包括它的挑戰和危險。

    學生場次

    這是WEDHIA 2020的一個亮點,但僅限受邀者參加。參加者首先由其教師依學生之期末專題表現選出,再由TCDH組織的委員會挑選出來邀請。我們同時也會邀請過去TCDH大數據學生競賽的優勝者來分享他們的作品及想法。學生場次將有助於我們了解TCDH對學生學習與創造力的影響。

    參考資料

    Brynjolfsson, E., & McAfee, A. (2014). The second machine age: Work, progress, and prosperity in a time of brilliant technologies. WW Norton & Company.

    Slingerland, E., & Collard, M. (Eds.). (2011). Creating consilience: Integrating the sciences and the humaniti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now, C. P. (1959). The two cultures and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now, C. P. (1963). The two cultures and a second look: An expanded version of `The two cultures and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Mentor Book. New English Library.

    徵稿方式

    論文摘要:投稿請按這裡

    500字以內。若有共同作者,請由發表人提出申請。

    Panel提案:投稿請按這裡

    針對一個議題,若您希望將重點放在討論而非論文發表的話,歡迎提交800字以下之Panel 摘要。一個panel session約75~100分鐘,包含1位引言人(moderator)和3~5位與談人(panelists)。

    Special Session提案:投稿請按這裡

    Special Session須包含至少3篇聚焦在該場次主題的論文,每個場次約75~100分鐘,包含1位主席及3~4篇論文發表者。超過4篇論文的提案,可能會被安排成為多場次之special session,也可能部分論文會被分配到其他場次。敬請提交800字以下的special session 摘要及每篇論文摘要,論文發表者個人不須單獨提出申請,由提案人統一提案即可。

    重要日期

    論文摘要/Panel提案/Special Session:2020年11月1日

    審查結果通知:2020年11月15日

    報名:2020年11月30日(報名免費,但所有參會者皆需報名)

    研討會:2020年12月10-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