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討論:從藝文到科技:人工智慧與當代數位人文的激進思考


   引言人:邱誌勇 (國立清華大學)

  • 近年來,各種數位科技的發展與應用,不僅全面地滲透至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更深刻地影響了人類的感官刺激、思維與經驗。其中,電腦已經被認定為是當代最重要的科技形式之一,而隱身在電腦介面與機器人背後的「人工智慧」(以下簡稱為「AI」)更成為當代數位科技與人文社會結合的新領域;AI的學習能力已快速地追上人類學習知識的速度,透過快速運算、演算法與機器學習讓人工智慧超越生物智人(homo sapiens)的能力。
      不可否認,這種「計算式創造力」(Computational Creativity)對當代數位人文與教育的思考產生激烈的衝撞,數位科技再也不是僅僅止於工具性的應用,作為保存人類文明的器具;更激進地,數位科技在文藝創製上的研究,關切著數位人文時代的全面到來之後,整體且普遍的應用所引發的一系列在人類生活世界的改變議題。在此數位情境之中,電腦程式對應思想邏輯、機械動力裝置對應身體感知律動,人類身體從將機器視為一項工具(科技/機器外在於身體之外),逐漸地與機器相結合,更漸漸地與一種越來越不可被肉眼所見的機器或科技(電腦、網路、虛擬科技)相結合,人類也不斷挑戰自身的智力與肉身極限。以致,機器和資訊時代來臨之際,機器與AI一直以一種相互增強或補足人類能力的角色出現。如果未來機器越來越智能化與生命化,那麼我們是否能將機器視為是一個生命體?是否能與它建立起一種生命的共情。以致,AI幾乎已經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的所有面向。其中,機器人藝術可謂是雕塑、交互、A.I.互為主體的跨域實踐;機器人科技也以成為當今科技藝術跨域發展的實踐方式之一,如今人類生活越來越智能化,真正與智能科技實現雙向賦能的跨學科前衛藝術教育卻仍在發展中。
      藝術與科技的跨域既涉及「科技藝術」(科技賦能藝術創作),也包含了「藝術科技」(藝術賦能科技創新)。當代世界中的人們對AI與機器人等創新科技所呈現的景況逐漸熟悉,其中包含了人們日常活動牽連到的技術範疇與涉入程度。正因為太熟悉而被忽視了如何對這種人們生活在其中的、由科技構造的生態系統(techno-system)進行人文社會學式的自我反思。有鑑於此,除論壇籌組人國立清華大學藝術學院邱誌勇教授外,本論壇也邀請四位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包含:中國科技大學施登騰教授、台灣數位藝術中心王柏偉總監、實踐大學蔡遵弘教授,以及曾國瑋執行長,針對藝文事業與數位科技的跨域實踐進行主題式的討論,並針對「AI+」的諸多現實應用情境,及其數位人文思維進行深入的論辯。

          
  •   與談人:

      1.施登騰(中國科技大學)

      2.王柏偉(台灣數位藝術中心)

      3.蔡遵弘(實踐大學)

      4.曾國瑋(繆偲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