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場次:國立故宮博物院的數位人文應用研究與案例探討(2021)


  主席:林國平 (國立故宮博物院)

  場次簡介

  • 國立故宮博物院(以下簡稱故宮),擁有世界級的藝術文物典藏,更是舉世聞名的博物館,面對變革的潮流,故宮近年亦思考進行重新定位,不論在建築設施改善、策展方式和思維、展覽活動或觀衆拓展,以及教育推廣上,均積極開拓新的發展方向,以應對其傳統角色和功能所面對的種種挑戰。
  •   故宮近年來努力探索以數位典藏的核心,以及數位人文的應用思維,輔以新媒體前瞻科技的策展方式,去發掘及演繹館藏背後的故事,讓其重新注入時代意義。善用資訊工具活化和重新演繹館藏文物,以媒體敘事之手法吸引更廣闊的觀眾層,並豐富觀眾的參觀體驗,從而促進和社群之間的連結,為社會帶來改變。新的手法並不限於展品及裝置所採用的科技,亦包括透過普及科技如地理資訊系統、虛擬實境等,為觀眾創造與博物館的互動體驗,同時為未能親臨博物館的觀眾提供遠程服務,不單為故宮創造了與時俱進全新的意義,也為觀眾帶來了嶄新的體驗。
  •   本場次將聚焦於博物館數位人文推動應用研究與案例探討;第一篇論文探討「故宮教育頻道」的數位轉型發展歷程。初期該頻道之設置,係提供偏鄉學童透過網路及行動載具,學習故宮藝文知識;而後故宮陸續擴增「故宮教育頻道」之內容架構,加強整合故宮現有的教育資源,轉型打造磨課師學程,與高中、大學合作,擴大頻道的功能和教育推廣面向,達到有效的智慧學習,並成為輔助學校教育的工具。
  •   第二篇論文則探討博物館如何運用資料視覺化技術,以詮釋典藏內容敘事策略,提高觀眾對典藏內容的認知。而資料視覺技術化也可扮演資料分析的角色,從眾多的典藏資料中,發掘研究題材,或佐證論述分析,探討不同視覺化方法,以及相關應用實例。再以故宮典藏為例,解析視覺化分析的過程,並以不同的視覺化的圖表呈現方式,探討如何提升其敘事性。
  •   第三篇論文則探討說明故宮如何應用MR眼鏡與擴增實境服務創造新形態導覽體驗;從一開始的需求訪談與數位設計,到數位工具協助克服無障礙的嘗試。該體驗試圖以混合實境(MR)打破場域界線;藉由擴增實境(AR)數位圖形疊合實體環境,加上感測並抓取人類動作;打造客製化路徑、3D導引及AR畫作說明,搭配個人化問答等服務,力求讓所有觀眾能不受身體限制,開啟個人化的畫作互動體驗。
  •   第四篇論文則探討以故宮院藏文物為基礎開發,且內有多種數位科技的教具箱,在學校人文藝術領域的課程中,所能發揮的功效與使用教學經驗,並比較在博物館的不同教學活動場域之學習行為或學習後心得,企圖解析出數位科技,在藝術文化的學習過程中,如何發揮其特性,達到更佳的運用方式和成效。

    論文發表

    1.故宮教育頻道數位轉型發展歷程─以故宮磨課師陶瓷課程為例

      翁宇雯(國立故宮博物院)
      周維強(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郭鎮武(國立故宮博物院)

      摘要/Abstract

      近年來,隨著科技的發展,學習已不再是面對面知識的傳遞,網際網路和各類型的數位資源逐漸取代各種實體的傳統學習媒介,快速地成為人們獲取知識的重要管道。隨著近期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視訊學習的大規模施行,徹底地改變了學習的方式,如何實行停課不停學的教學方式,也成為產官學界研究的課題。博物館作為社會教育推廣重要的環節,早期國內外博物館即積極運用數位媒介及網路科技,發展延伸至學校教育、大眾終身學習之網路學習及數位學習環境,冀求擴大博物館的影響力。
        國立故宮博物院(以下簡稱故宮)自 103 年起,即為配合國家發展委員會規劃之「行動電子化政府計畫」,運用雲端技術、整合院藏多媒體影音素材,建置了「故宮教育頻道」。除可提供偏鄉學童透過網路及行動載具觀賞故宮典藏的服務體驗、學習藝文知識,更可藉由網路及資訊服務的力量,縮減城鄉之間的數位落差,達到文化平權。而後故宮陸續擴增「故宮教育頻道」之內容架構,除了原有的影音資源之外,加強整合故宮現有的教育資源,還增設了教案、學習單、線上服務評量、英語介面與Open Data 等區塊,並陸續以此為平台,轉型打造磨課師學程;立基於故宮文物知識的磨課師課程,近幾年與高中、大學合作,擴大了「故宮教育頻道」之功能和教育推廣面向,並成為輔助學校教育的工具,予以多元化加值應用,達到有效的智慧學習。透過發展數位學習的媒介,也打破了博物館的時空限制,讓故宮數位教育資源獲得最大的效益。

      關鍵詞:數位人文、國立故宮博物院、故宮教育頻道、博物館、磨課師

    2.博物館資訊視覺化之敘事策略─以故宮典藏為例

      賴鼎陞(國立故宮博物院)

      摘要/Abstract

      近年來資訊視覺化(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技術廣泛應用於許多產業,相關軟體工具亦不斷推陳出新,學術界則持續投入不同領域的研究,例如:數位人文(Digital Humanities),尤其是如何有效呈現豐富且多元的資料集內容,以及運用各種的資料分析方法,擷取與應用關鍵資訊。由於目前國際間許多大型博物館已進行藏品數位化,產生大量的數位資產(Digital Assets),值得進一步活化運用,然而國際博物館導入數位人文相關研究,雖方與未艾,但多半仍侷限於實驗性質。
        本論文的目的,在探討博物館如何運用資料視覺化技術,以詮釋典藏內容敘事策略,提高觀眾對典藏內容的認知。而資料視覺技術化也可扮演資料分析的角色,從眾多的典藏資料中,發掘研究題材,或佐證論述分析。筆者整理相關理論與實務案例,從視覺敘事的觀點談起,探討不同視覺化方法,以及相關應用實例。再以故宮典藏為例,解析視覺化分析的過程,處理主題、變量、分層、分組等資料結構設計,並以不同的視覺化的圖表呈現方式,探討如何提升其敘事性。另外,本文亦試圖探討以文字探勘(Text Mining)等相關技術,應用於故宮典藏之可行性,最後則以幾項自動文字分析實驗,作為研究結果之探索分析。
        本文研究發現,目前已有許多開源或免付費的軟體工具,可供繪圖或分析使用,故宮典藏量多且質精,近年亦透過開放政策逐年對外分享數位資料,值得投入更多數位人文研究,特別是敘事視覺化,與文字探勘相關前瞻性應用,以期創造數位資產的新價值。

      關鍵詞:視覺化、敘事、文字探勘、典藏、故宮

    3.博物館導覽的下一步—以觀眾為核心的MR應用與數位設計

      高于鈞(國立歷史博物館)
      林致諺(國立故宮博物院)

      摘要/Abstract

      博物館提供的導覽服務中,除了傳統的個人語音導覽及團體語音導覽外,視覺上的輔助與趨向個人化的服務儼然成為設計新型態導覽服務的趨勢。然而,我們是否能應用如擴增實境等數位技術來協助觀眾消弭先備知識的落差與身體限制?本文以國立故宮博物院分別在2019、2020年辦理之「雅集鏡遇─MR導覽體驗」、「筆歌墨舞─MR導覽體驗」為例,說明故宮如何應用MR眼鏡與擴增實境服務創造新形態導覽體驗;從一開始的需求訪談與數位設計,到數位工具協助克服無障礙的嘗試。該體驗試圖以混合實境(MR)打破場域界線;藉由擴增實境(AR)數位圖形疊合實體環境,加上感測並抓取人類動作;打造客製化路徑、3D導引及AR畫作說明,搭配個人化問答等服務,力求讓所有觀眾能不受身體限制,開啟個人化的畫作互動體驗;本文並將根據故宮之場域限制及觀眾行為,探討包括在技術上,絹紙類書畫視覺辨識的難處、博物館場域幽微光源的限制、參觀人潮導致MR眼鏡視覺偵測的困難。以及在體驗上,視覺如何有效輔助導覽路徑的安排,並有效提供使用者所需之資訊等。
        本研究除說明上述MR導覽體驗的概念與構成外,另藉由問卷調查與訪談,比較MR導覽、實境解謎、志工導覽與自我探索等四種博物館引導模式,對Z世代高中生的喜好程度及學習需求。參與研究的學生普遍認同MR眼鏡或其他個人攜帶型多媒體裝置將成為博物館參觀之主流,並認為提供個人化路線的數位裝置,有助於深化個人與博物館連結。其次,在遊戲中學習雖帶給高中生一定程度的滿足,然而對他們而言更重要的是在解謎過程中的社會參與價值。研究發現,高中生對於真人導覽存在著高度認同,導覽者的楷模形象,激發學生想進一步認識展品或再次造訪。大多數參與研究的人皆認同:人與人的交流提供了一種數位難以觸及的親密感。最後,本文將試圖對於擴增實境或MR眼鏡科技之於博物館場域的導覽體驗,結合本文研究成果,提供未來可行的方向及建議,以作為未來推動博物館元宇宙概念的初想。

      關鍵詞:混合實境、智慧導覽、數位設計、無障礙

    4.數位運用與藝術人文教育-以故宮南院「移動博物館」教具箱為例

      王健宇(國立故宮博物院)

      摘要/Abstract

      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下簡稱:故宮南院)自規劃設院開始,就以「亞洲藝術文化博物館」作為重要發展方向,但其實亞洲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發展出各種因地制宜的生活方式和藝術文化,而國人最熟悉的亞洲國家,大多僅只於地緣關係較近的東北亞或東南亞。因此要將豐富多姿的亞洲藝術和文化介紹並推廣給臺灣的大眾,除了在南院的展覽與活動外,需要有更多的管道和方式,而學童對於新事務的好奇,以及高可塑性,即成為教育推廣的重點對象。故宮南院開館時就規劃有「兒童創意中心」透過各種可親手體驗的教具,以及數位裝置,將豐富有趣的藝術文化介紹給參觀的孩童,並培養未來的博物館觀眾。另外,也規劃有:「百萬學子遊故宮」計畫,將學生送來博物館,連接起學校和博物館的教育。不僅如此,為了能對學生族群有更深刻的影響力,故宮南院以院藏文物及相關展覽,開發出五款教具箱,運用數位手段和親手體驗的教具,搭配各種不同有趣的課程,希望能將藝術文化從博物館帶進校園,更能向外推廣且向下扎根。
        本論文的目的,在透過「移動博物館」教具箱的設計過程,探討以故宮院藏文物為基礎開發,且內有多種數位科技的教具箱,在學校人文藝術領域的課程中,所能發揮的功效。最後也將更進一步由「移動博物館」教具箱的使用教學經驗,比較在博物館的不同教學活動,從學習行為或學習後心得,企圖解析出數位科技,在藝術文化的學習過程中,如何發揮其特性,達到更佳的運用方式和成效。

      關鍵詞:藝術人文、數位運用、教具箱、學校教育、博物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