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學年度數位人文社科教學工作坊

                                                                                        


  • Sonic Pi入門教學





  • 音樂編曲除了直接彈奏樂器、使用五線譜來編寫音樂,在數位化的時代下,我們也能夠透過Sonic Pi,運用程式編碼結合五線譜樂理概念來創作音樂! 本工作坊以Sonic Pi程式軟體為題,首先介紹其安裝說明及基本操作,並進一步以兩首大家耳熟能詳的曲目--《小星星變奏曲》和《約翰·帕海貝爾卡農》的片段--做為編曲應用的範例,期望透過循序漸進的教學與實作,讓喜愛音樂的大家也能使用程式語言來創作音樂。


    教學影片點此觀看
    曲目範例程式檔點此下載

    影片與教材製作:簡均芳(數位人文創新人才培育計畫助理)
    旁白:吳忻蘋(數位人文創新人才培育計畫助理)



  • 主辦單位:數位人文創新人才培育計畫、數位人文社科教學資源中心
    指導單位: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


 


  • 『大FUN異彩』學生經驗分享與互動工作坊





  • 工作坊議程及各組發表簡報、發表影片點此查看
  • 時間:111年4月30日(週六)13:00-16:45
    地點:國立政治大學綜合院館七樓270751教室

  • 為激發學生創意、鼓勵學生投入大數據科技於數位人文的創新應用,並協助教師培育更多具有「動手做」能力的大數據應用人才, 本工作坊特邀請110年度「大數據學生競賽」成果優秀的得獎學生團隊和指導老師及110-1獲補助課程之優良學生實作同學,一同分享其創作過程及作品成果,並接受與會來賓之提問及互動,歡迎所有對大數據競賽及數位人文領域有興趣的師生踴躍參與!!
     


    竭誠歡迎您一同共襄盛舉!!



    交通及停車資訊
  • • 交通資訊:政治大學交通資訊請見連結
  • • 停車費用:100元/次 (敬請從正門進入校園,並向駐警隊出示會議議程)


  • 注意事項
  • 1. 本說明會將全程錄音、錄影及攝影。若您報名參加,即同意主辦單位將照片及所錄之影音上傳至本計畫網站,作非營利或教育之目的使用。
  • 2. 因應疫情,參加人員均需全程戴口罩及自帶水杯(校園內備有飲水機)。
  • 3. 配合「校園開放空間管制措施」,國定例假日開放正校門、後門、東側門、西側門及社資中心邊門不管制自由進出,並於各入口設置衛福部1922 QR Code由入校人員落實自主實聯制。
  • 4. 若偵測之額溫超過37.5度,將請參加人員先行回家休息。


  • 主辦單位: 教育部數位人文創新人才培育計畫、教育部數位人文社科教學資源中心計畫
  • 指導單位: 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





  • Python與其在文件蒐尋及文本分析的應用:一個語言學家的觀點





  • 在人文與數位的結合過程中,程式語言的操作可謂令多數人文領域教師卻步的一大原因,本次工作坊邀請到國立中正大學的吳俊雄教授,以應用廣泛的程式語言Python為題, 先認識這個程式語言,再進一步運用Python進行資料蒐尋以及文本情感分析,期望透過循序漸進的教學與實作,帶領大家將Python運用融入人文議題探討,讓程式語言不再是數位人文領域間的高牆。

    本工作坊旨在提供程式語言Python必要成份的介紹,並示範兩項任務:(一)資料蒐尋,(二)文本情感分析。首先,先介紹安裝mini-conda、建立虛擬環境及安裝必要的套件,包括:Jupyter Notebook、spyder及scikit-learn。 再來,介紹Python的必要成份:字串(string)、表列(list)、字典(dictionary)、有序組(tuple)、模組載入(import)、for、while迴圈,if條件判斷及函式(function)定義。接下來,我們介紹如何執行兩項任務。 第一項是資料蒐尋。人文領域老師做文獻搜尋是很常進行的工作,在這裏,我們介紹如何使用Python的內建模組re(正則表達式)來做蒐尋。使用re來做文件搜尋,可以完全配合使用者的需求,而不必受限於現有軟體的功能限制。 第二項則是示範一下漢語文本情感分析。利用從Google上蒐集的評論(不限商店種類)共三千則左右,以人工判斷正評負評,約各為1500則。再使用sklearn的簡單貝氏分類器來做分類及測試。 簡單貝氏分類器雖然不是最新的神經網路演算法,不過,在應用上,簡單貝氏分類器的功能還是相當實用的。情感分析,其實是一個分類問題,其技術可以應用於任何需要分類的文本之上。 程式設計,並非人文領域學者的禁地。相反的,花時間學習、熟悉程式語言,如Python,可以讓本來複雜的任務變得簡單,讓我們的注意力可以更集中在重要的議題上。


    工作坊議程點此查看
    主持人詹進發教授(國立政治大學)
    講者吳俊雄教授(國立中正大學)
    時間:110年11月25日(四)14:00-17:00
    地點:採「線上即時」(online real-time) 形式
    👉👉報名截止
    (我們將於會後放上工作坊的全程錄影,未能登入會議室的來賓,可於會後至本頁面瀏覽,非常感謝您對於本計畫活動的支持!)

    報名注意事項:因本工作坊將有實作環節,參加者須備有i7以上電腦設備以供操作練習。
    ※ 請預先安裝軟體: Miniconda(Python 3.9版本)(下載點)
    為節省下載及安裝的時間,使工作坊順暢進行,敬請與會者提前安裝Miniconda。
    -->Windows版本敬請下載後直接安裝
    -->Mac版本安裝方式請參照教學影片


    講義下載:敬請各位參與人員下載檔案後,將檔案置於同一個資料夾中
    講義(.ipynb)
    講義(.pdf)
    素材1
    素材2

    實錄影片:




  • 主辦單位:數位人文創新人才培育計畫、數位人文社科教學資源中心
    指導單位: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




  • 「GIS可以這樣用」線上工作坊





  • 在數位人文課程中,我們常看到利用GIS來標示地圖。然而,GIS對數位人文的貢獻,遠遠超過地圖標記! 本次工作坊邀請到彰化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的李宗信教授以及智紳數位文化事業有限公司的張智傑技術總監,與大家分享GIS在數位人文的各種應用方式,帶領大家了解GIS如何與人文工作互相結合,進而啟發教師有更多創新的GIS數位人文課程設計。



    工作坊議程點此查看
    時間:110年10月8日(五)14:00-17:00
    地點:採「線上即時」(online real-time) 形式
    主持人林敬智教授(國立政治大學)
    👉👉報名截止
    (目前本活動會議室已額滿,非常感謝各位來賓的熱情參與。我們將於會後放上工作坊的全程錄影,未能登入會議室的來賓,可於會後至本頁面瀏覽,非常感謝您對於本計畫活動的支持!)



    應用GIS於臺灣史研究的經驗與案例分享
    主講人李宗信教授(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簡報下載:點此查看
    實錄影片:


      GIS自1990年代末期以來,逐漸受到歷史學科的重視,可說開創了一個再現與認知、解釋歷史的新方法。
      本次分享,主要介紹個人過去十餘年來的研究經驗與案例,以期能讓學界了解GIS應用於歷史研究和教學的潛在優勢。



    地方X科技X教育.社區GIS
    主講人:張智傑技術總監(智紳數位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實錄影片:


      從Google Map、多元叫車到美食外送平臺,再到防疫的口罩地圖,GIS已經與大眾的生活緊密結合。
      近年來政府單位所推動的計畫,如教育部USR計畫、國發會地方創生相關計畫等,也多強調與地方互動、促進地方發展、創生、社區再造。作者以過去15年GIS應用於地方社會、教育培力的經驗,分享如何透過社區GIS的方法論,提供學校、地方新工具/新方法,一方面不僅接地氣,另一方又可成為地方發展、鄉土教育的數位人文利器。

    Q&A
    實錄影片:




  • 主辦單位:數位人文創新人才培育計畫、數位人文社科教學資源中心
    指導單位: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


  


  • 「文化行旅--數位時代下的在地文化」線上工作坊





  • 在數位化的時代下,將各地文化特色結合數位進行創作、行銷,乃是「數位人文」領域中一項長足的發展。「數位」與「文化」的結合,不僅能夠保存在地特色,更賦予傳統文化新的生活意象與故事性。因此,本次工作坊邀請到洪榮澤教授、曾美芳教授、余美玲教授、江寶釵教授等四位致力於數位在地文化教學的老師,分享如何引導學生將文化結合數位科技,碰撞出新的火花,呈現在創新的實作成果中。四位教師於發表後並將與主持人鄭文惠教授舉行一場圓桌論壇,對話精彩可期!   



    工作坊議程點此查看
    時間:110年07月22日(四)13:30-17:00
    地點:採「線上即時」(online real-time) 形式
    👉👉報名截止
    (目前本活動會議室已額滿,非常感謝各位來賓的熱情參與。我們將於會後放上工作坊的全程錄影,未能登入會議室的來賓,可於會後至本頁面瀏覽,非常感謝您對於本計畫活動的支持!)



    傳統文化的數位再現
    主講人洪榮澤 教授(大葉大學)
    簡報下載:點此查看
    實錄影片:


      文化即生活,在這個課程計畫中,透過傳統文化的導覽解說讓數位世代的學子們,能理解過去的文化本質,從文化典故中尋找具當代生活意象與故事性,將蘊含臺灣百年民俗生活特色以及屬於台灣在地文化結合數位技術整合讓文化的再現型態更貼近新時代的趨勢發展。

    關於城市的記憶—數位科技下的歷史圖像
    主講人曾美芳 教授(臺北醫學大學)
    簡報下載:點此查看
    實錄影片:


      在網路資訊發達的二十一世紀,歷史學的傳統技藝似乎漸趨式微;但另一方面,各種新媒體的出現,又重新承載不同形式的城市記憶與印象。為了重新思考數位技術對人文課程的影響,本計畫嘗試將GIS及AR技術融入歷史課程,思考在數位時代人文敘事的各種新的可能。

    文學、地景、與地方文化創生---「智慧型全臺詩知識庫」的教學實踐與應用
    主講人余美玲 教授(逢甲大學)
    簡報下載:點此查看
    實錄影片:


      本主題以「智慧型全臺詩知識庫」中的八景詩、竹枝詞為例,結合人文、歷史、地理三軸向,利用地理資訊系統與數據資料庫應用的能力,串聯古今時空,將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生產力和競爭力。

    大數據、在地文化與知識本體的轉向
    主講人江寶釵 教授(國立中正大學)
    簡報下載:點此查看
    實錄影片:


      透過大數據資料探勘、統計分析,改變了在地文化知識的利用。文獻蒐集變資料檢索,記誦博雅變關鍵詞,個別設計變模板利用,學習從個人獨好傾向團隊共利。工具的變化造成知識本體的轉向,也對學習者發揮必須改變的逼力。

    圓桌論壇與Q&A
    實錄影片:




  • 主辦單位:數位人文創新人才培育計畫、數位人文社科教學資源中心
    指導單位: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