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vited Panel and Special Session

  
Special Session

  Taiwanese's Landscape, Local Narrative and Historical Memory
  Chair: Wen-Huei Cheng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Session Abstract

  有鑒於TCDH數位人文創新人才培育計畫所補助的課程,有多門運用臺灣百年歷史地圖、台灣好文學網等資料庫;或建置DocuSky個人資料庫;或應用地理資訊工具DocuGIS繪製地圖;或應用ArcGIS、TGOS主題故事結合圖資,以呈現文本圖層之視覺化;或應用QGIS、Story Map 、Vuforia 圖像識別技術等,及結合現地考察,探討臺灣地景、在地知識或歷史記憶、空間再現等議題,因而本Special Session,乃以「臺灣地景.在地敘事‧歷史記憶」(Taiwanese's Landscape, Local Narrative and Historical Memory)為題,邀請授課老師及對此議題有興趣、有想法的學者,探討如何以數位科技融入「臺灣地景.在地敘事‧歷史記憶」的教學中,以交流彼此寶貴的經驗與看法。
  本場次共有三位學者發表,一者探討數位工具下文化導覽地圖的製作創新;一者,以故事地圖融入「城市的歷史記憶」數位人文的實踐;一者提出臺灣地方文學之地景、敘事與歷史記憶前實驗設計;另規劃一場座談會。希望透過本Special Session,藉由跨域團隊的共授與師生互動的教學現場所利用的數位工具與技術,並結合人文詮釋的經驗積累,除思考、反饋數位時代人文敘事的可能性與可行性方案外,也冀望能開啟新的「臺灣地景.在地敘事‧歷史記憶」的教學實驗與前景。期望在迎向數位革命的時代變化中,透過嶄新不同的新視野,及利用新技術與新方法,能帶來不同的在地歷史的探索反思與數位人文的現代實踐,使教習行動與效益更有效內化與拓深,又能具體回應於社會現實的需求與改變。

Presented Papers

1.當地景遇見大數據:數位工具下文化導覽地圖的製作創新
  江寶釵 Pao-Chai Chiang(國立中正大學 National Chung Cheng University)

  摘要/Abstract   
      古代許多被描寫的地景,有群聚書寫的現象,這些邀集群聚書寫的地景怎樣形成的呢?那絕不是因個人的知見感懷的抒寫而產生的,而是為國家「視/勢線」的證明,帝王封禪、大夫登高賦對,都來自國見對文學書寫文化風潮的影響。以台灣為例,八景詩是比較早看到,群聚書寫最多的地景,其本源,始於清代台灣方志,而台灣方志正是清國領台後在台官員為帝王國見而備載的書寫。
      決定可書寫、遊覽的地景,形成路線,在封建時代非不般人所能為。今日則大不相同。教育的普及,識字率的大幅提升,再加上資料庫廣泛的建立,乃至資料庫使用便利性從電腦導入手機,知識不再高不可攀,而是觸手可及,這時候,如果更有意向性的加以引導,以最近前瞻計畫文化部國民記憶資料庫的建置為例,在這個資料庫裡,有授權的照片、圖繪、文章,廣泛蒐集歷史、文化,專輔團隊不僅特為做了故事的圖文自動撰寫程式,而且也可以製作地圖導覽,這是更有意識的邁向「專業帶路,知識平權」,導覽的製作從過去的專業走向通俗化。由於人人從國文庫汲取自己有興趣的文化地景,透過地景的選擇了解文化,也可能轉變為一個國民性轉化的進路。
      在客製化導覽變成自製化後,對觀光產業的影響,極有可能是,具文化意象與故事的商家能夠獲得遊客青睞,沒有意象或故事的,就被忽略。相關產業不能不使出渾身解數為自己創造故事,在這裡便以個人輔導的店家以及最近的神怪地圖為例,說明導覽地圖的製作創新,以及對觀光產業可能發生的影響。

2.數位人文的實踐:以故事地圖融入「城市的歷史記憶」課程為例
  曾美芳 Mei-Fang Tseng(臺北醫學大學 Taipei Medical University)
  許乃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摘要/Abstract   
      近年來,由於時代的改變以及後現代世界對歷史技藝的解構與質疑,學生對於歷史課程的學習動機下降,歷史變成了陳舊、迂腐的代名詞。另一方面,隨著數位時代的來臨,傳統授課方式不僅對學生而言過於無趣,同時網路世代的學生可以一秒獲取世界各地的資訊,卻要面對一成不變的課堂講授,也逐漸失去了應有的學習興趣,大學的通識歷史課程應該如何教?教什麼?也成為每一位歷史老師共同面對的課題。
      「城市的歷史記憶」是一門帶領學生認識在地歷史的通識課程,兼負社會參與式課程帶領學生認識社區的責任,並希望能在課程中引導學生更深入思考今日城市風貌轉變的過程。然而,在以理工科系為主的醫學大學,許多學生從高二以後已不再接觸歷史課程,更有比例不低的學生明白表示對歷史課程的反感。因此,這門課程的修課人數及意願一直都存有潛在的危機。如何透過課程的改變,導入更好的學習資源,提高學生的學習意願,是本課程一直努力嘗試的方向。108學年度在教育部數位人文創新人才培育計畫的支持下,本課程有機會導入GIS故事地圖(Story maps)的應用,期待透過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學習主動性。
      為求更進一步了解這些教學介入是否能有效改變學生學習的情況,本研究從學生表現與學習興趣量表分析,發現雖然仍有少數學生對於學習新工具有明顯感到壓力,但大部分同學對於數位工具的置入並不排斥,也有助於對報告主題相關議題的學習更加熟悉,但整體而言對於歷史的學習興趣則沒有明顯差異。從質性的回饋中可以發現,雖然教學內容結合數位工具確實有助於學生的學習,但是當數位工具的講授壓縮教學的內容時,也可能造成學生學習的緊張感提高,影響學習興趣。這種情況可能是每一位剛開始將數位工具納入教學的老師們都共同面對的問題。隨著課程的漸趨發展穩定,如能將課程內容與數位工具的使用達到一定的平衡,相信應該有助於學習成效的提升。

      
3.不在場卻同步在地的「數位」課程:「台灣地方文學之地景、敘事與歷史記憶」的前實驗設計
  蔡志彥 Chih-Yen Tsai(國立空中大學 National Open University)

  摘要/Abstract   
      解嚴以來,中央與地方政府曾共同推動縣市作家作品集相關活動,並成立各類地方文學獎項,因而帶動台灣地方文史爬梳而豐厚了在地性內涵。然,地方書寫雖可保留本土記憶並建構在地文化身分,但若從文學創作與閱讀的流動特性檢視時,書寫的地域性特徵是否的確鮮明可辨?隨時代變遷,各方地景、風俗歷史等人文特性又是否真已發展出足夠獨特的縣市文學?
      本文循前再思,並依WEDHIA 2020的研討主旨,構思「台灣地方文學之地景、敘事與歷史記憶」數位課程設計。筆者將首先回顧地方文學傳統授課方式,思考如何演化嶄新課程模式,並期望透過各縣市在地學生來提出回饋,據以檢視文學地景的演變風貌,進而達成培養在地學生地方文學素養之課程目的。在一般縣市文學傳統授課模式中,描繪地方或以縣市為背景的文本選擇,常是課程設計的首要考量。例如:基隆的〈金水嬸〉、朱天心的〈古都〉台北、鄭清文的新莊〈水上組曲〉、宜蘭〈青番公的故事〉、日殖時期新竹北埔的龍瑛宗〈夜流〉、李昂的彰化鹿港〈不見天的鬼〉、陳若曦〈重返桃花源〉的南投書寫、宋澤萊的雲林〈打牛湳村〉、嘉義〈夜猿〉、賴香吟〈熱蘭遮〉與蔡素芬〈鹽田兒女〉的描繪台南、王聰威的高雄〈濱線女兒〉、寫台東太麻里的〈迷藏〉及吳鈞堯寫金門戰地風光的〈泥塘〉等,皆為蘊含豐富台灣地景、在地敘事或歷史記憶的文本選例。然而,如何透過單一學期課程就能獲得縣市在地學生的具體回饋,將是傳統授課模式的困境。
      有感於此,筆者以自身服務於國立空中大學之經驗,構思以空大視訊課程模式與Relive軌跡紀錄之手機App應用為基礎,配合空大各縣市設有學習指導中心招收在地修課學生與聘任面授教師的制度,嘗試提出一種「不在場卻能同步在地」的「數位」課程前實驗設計,盼能達成地方文學與在地學生更相緊密結合之教學目的。唯筆者能力與經驗有限,必定思慮不周,盼就教諸位先進以修正本文周全。倘若商榷可行,期望未來是類課程開設後,對於縣市地誌與人文特質之集合,能有助形塑出某種在地書寫特徵與文學模式。

      關鍵詞:地方文學、縣市文學、同步在地、「數位」課程、空中大學